750件归巢国宝亮相国博 真实版“盗墓笔记”背后斗争惊心动魄

浏览:8239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05-14 分类:
山西省警方今年成功打掉盘踞在闻喜县十多年、以侯氏兄弟为首的“盗墓涉黑”犯罪集团,有媒体评价:“山西扫黑扫出个博物馆。”

【侨报网综合讯】26日,诸多被追缴的一级文物,作为“众志成城 守护文明――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的展品,亮相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由中国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将持续至2019年1月26日。

在国家博物馆办文物犯罪成果展

中新社报道,展览由“文物屡蒙殇”“向文物犯罪亮剑”和“警钟长鸣 共筑钢铁长城”三部分组成,汇集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珍贵文物750余件,文物数量之大、精品之多,是近年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规模展示,多数文物系首次展出,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65件。

中国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长刘大明表示,中国文物安全角势严峻,各类文物犯罪活动高发,古遗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发案重灾区,世界文化遗产、皇家陵寝、大型古墓葬群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对象,清东陵、明十三陵、安阳殷墟接连发生盗窃盗掘案件。据统计,2013年以来,涉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犯罪案件达100余起。

事实上,近年来文物犯罪手段也不断升级,呈现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趋势,作案愈加隐蔽,监管更加棘手。展览现场的展板显示,红外夜视仪、金属探测器、三维立体成像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被犯罪分子广泛利用。犯罪分子持枪、持械武力对抗执法,甚至暴力伤害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和公安民警的事件也层出不穷。清东陵半年内两次被盗,明十三陵石烛台“失踪”近一年才对外公开,殷墟遗址重点保护区频遭盗掘,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

国宝“归巢”并不易

警方与盗墓者的斗智斗勇由来已久。中新网客户端的报道称,一篇记述“闻喜公安局与盗墓家族的20年战争”的文章近日引发关注,文章详述了山西闻喜县近20年来盗墓与反盗墓的故事。

还有报道称,山西省警方今年成功打掉盘踞在闻喜县十多年、以侯氏兄弟为首的“盗墓涉黑”犯罪集团,破获与该团伙相关的各类刑事案件35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94名,追回涉案文物3073件,其中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66件,三级文物151件。

数量巨大的追缴文物令人吃惊,此前已有媒体如此评价这一案件――“山西扫黑扫出个博物馆”。本次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追缴文物包括商周时期的青铜鼎、青铜觚、青铜觥、青铜卣、青铜尊……

重要文物在此次展览中不在少数。包括两件玉龙在内的多件红山文化晚期的玉器也亮相展览。而它们也是近年被追缴回归的。

2014年6月以来,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区周边接连发生多起遗址地下文物遭盗掘案件。警方历时一年辗转7省区10市,成功破获该案,打掉文物犯罪团伙1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40名,追缴涉案文物2069件,其中一级文物250件、二级文物142件、三级文物262件。

号称盗墓界“祖师爷”“关外第一高手”的姚玉忠,也在此案中落网,并最终以抢劫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墓葬罪和倒卖文物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江口沉银”后的“万人淘宝热”

2005年4月,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修建饮水工程时在江口岷江河道发现一段木鞘,内藏7枚银锭。江口岷江河域有沉银的消息不胫而走。

“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逐渐开始被证实。与此同时,当地掀起了“万人淘宝热”。

2014年初,数十名文物盗贼蜂拥而至,利用金属探测仪、潜水服、氧气瓶等专业水下作业工具夜间潜入江底疯狂盗掘。

相关机构历时两年破获此案,打掉犯罪团伙10个,摧毁倒卖文物网络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0名,追缴涉案文物千余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额达3亿余元(人民币,下同)。

收缴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是此案核心文物之一,对后续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有学者认为这是张献忠用印。

“幸运”的海昏侯大墓

相比于上述涉案文物,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可以称作“幸运”了。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举报:南昌市观西村墩墩山上一座古墓遭到盗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即派员会同南昌市和新建县文博单位进行勘查,现场遗留14.8米盗洞,椁板已被锯开,所幸遗物基本未被盗。

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曾谈及此,他觉得,海昏侯大墓能保存至今“真的是幸运”。

此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及周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

至2016年3月,西汉海昏侯墓已出土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478件,重达120公斤以上,是目前中国汉墓考古发现黄金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