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的苹果 iPhone 发布会上,通常在一个月后单独 10 月推新品的 iPad 成为主角。
“iPad 以来,iPad 的最大新闻。”当库克端着 12.9 英寸的 iPad Pro 说出这句苹果官网式的宣传语时,你知道他是认真的。
720 克的重量,不到 7mm 的超薄机身塞进一块比 13 英寸 MacBook 更大的屏幕;素来不和的微软、Adobe 带着专门为这块大触屏设计的应用登台演示;甚至被乔布斯当做笑话来谈的触控笔也作为重要配件推出。
越来越难卖的 iPad 确实也需要这样一则大新闻:
iPad 与 iPhone 销量变化对比。这两款产品受季度影响较大,为反应增长趋势,这里的销量取之前 4 个季度的平均值,时间对应苹果财政季度
个人电脑从诞生到饱和,花了近 30 年时间,而平板电脑只花了 3 年多。
而 iPad 自 2010 年推出,到 2013 年第三季度登顶,只花了三年时间。现在 iPad 已经经历了连续 5 个季度的下滑。
与此相对的,iPhone 在推出 8 年后,销量依然稳步上升。Mac 的增长也从未停止。
诞生 5 年后,iPad 还在寻找存在意义
回想当初 iPad 一推出就被许多人称作大号 iPod touch,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二者尽管屏幕尺寸不同,但交互方式、应用表现几乎一样。
可以说,大屏幕就是 iPad 最大的卖点。iPad 能做的事,iPhone 也都能做。中区苹果应用商店 iPad 前 100 免费应用榜单里的 99 个都有对应的 iPhone 版本,剩下的一个应用是《急速平板管家》。
iPad 能干的活 iPhone 都能完成,但 iPhone 却有很多 iPad 无法做到的优势。iPhone 更加轻便,而且所有的 iPhone 都确保 24 小时联网,而大部分销售的 iPad 都只支持 Wi-Fi。
随着大屏幕 iPhone 6 以及 5.5 英寸的 iPhone 6 Plus 推出,iPad 的屏幕尺寸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最终 iPad 变成了一个家用娱乐设备。大多数人购买 iPad 只是为了在家里玩玩游戏、看看视频、上上网。咨询机构 ExactTarget 的报告显示 65% 的用户每天只是在看电视时用 1 次平板电脑。
另一方面,它也没能动摇笔记本电脑的地位。由于缺乏软件,消费者并没有将它作为办公设备使用。
Mac 上前 100 名付费生产力应用,其中只有 30 个属于娱乐和游戏类的,而且娱乐当中多数也是视频和图像处理这样的工作用具。而付费榜排名前 100 的 Mac 生产力应用中,只有 46 个推出 iPad 版本。
没法用于工作、加上日常使用与 iPhone 重合,结果是 iPad 用户没有升级换代的动力。根据咨询公司 Kantar 的一份最新报告,今天还在使用的 iPad 中,最多的是 2011 年推出的 iPad 2,保有量是最新一代 iPad Air 2 的 7 倍。
目前还在使用的 iPad 型号分布
反正只是丢在家里看视频上网、玩玩简单的游戏而已,为什么不继续用 iPad 2 呢?
这是苹果自己种的果子
今天玩具一般的 iPad 并不是苹果设想的未来个人电脑。当 2010 年乔布斯坐在沙发上演示初代 iPad 时,上网、看邮件可是排在看视频、玩游戏前面的。iWork 办公应用也第一时间来到这款平板。
在 iPad 发布之初,开发者曾经非常钟爱它,然而这只是单相思。苹果对 iPad 上的应用开发作出各种限制,虚拟机不能跑、多功能应用也上架艰难。
2011 年,Taposé 曾希望在 iPad 里带来双屏的多任务交互,但在提交给苹果应用商店时却屡屡遭拒,开发完成半年后才有机会见到消费者。而这已经是幸运的例子。
苹果对 iPad 应用开发的种种限制自然导致了它与 iPhone 应用的同质化,今天 iPad 上的应用少有特色,都不过是大一号的 iPhone 应用。
为了重新吸引生产力应用来到 iPad 平台,苹果需要从头起步。从今天凌晨的发布会,我们能看到苹果为此所做的努力。
拯救 iPad,靠企业市场
自 2014 年来,苹果将企业市场定为 iPad 的下一个目标。
2014 年 7 月 15 日,苹果宣布与 IBM 合作进军企业移动市场。IBM 会为 iOS 平台开发 100 个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并长期提供后台支持;而苹果则允许 IBM 出售预装这些应用的 iOS 设备,并提供 AppleCare 和售后支持。
今年 8 月 12 日,华尔街日报透露苹果再次与 40 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启动了所谓的“移动伙伴项目”(Mobility Partner Program)。合作的公司包括会计公司 Xero 以及数字钱包公司 Revel Systems 等等,苹果将会为这些公司的 iPad 应用开发提供建议。
就在不到两个星期前,苹果再次宣布与思科达成合作,优化思科企业产品在 iOS 设备上的表现,例如帮助使用 iPad 的员工更好地使用思科 Spark、Telepresence、WebEx 等产品。
苹果毫不掩饰它在企业市场推销 iPad 的野心,它已经在教育市场跌倒过一次,企业市场或许已经是 iPad 最后的机会。但一家一家做解决方案是滑稽的,iPad 如果想让所有人用,它必须调动更广泛的第三方开发者的力量。
拯救 iPad,用更适合平板的操作系统
可以说,iOS 9 是苹果第一次主要为 iPad 增加功能的系统更新。无论是强化后的 QuickType 还是多任务处理,其大部分功能都只能在 iPad 上体验。
iOS 9 中的 QuickType 可以让用户把虚拟键盘当作触控板,实现文字的剪切、移动、粘贴等等功能。此外,它还可以用双指在键盘上滑动,激活光标快速定位功能,能够方便用户快速进行文字输入与整理:
QuickType 双指定位光标
QuickType 双指选中文字
QuickType 剪贴、复制和粘贴
此外,在该功能支持下,iPad 的外接键盘可以对 iOS 9 进行快捷键操作,当用户将外接键盘与 iPad 连接后,屏幕上会在用户使用时提示可以使用的快捷键,而且键位与传统 OS X 相同。
除了输入更方便外,多任务处理与分屏功能让跨应用工作终于有点着落了。用户可以随时拉出第二个应用分屏使用:
iPad 呼出分屏应用
iPad 上调整屏占比
全局浮动视频窗口
更有趣的是,所有网页中的视频都可以单独提取出来,变成一个小视频框在全局进行观看。比如说,你可以一边观看视频演示、一边用 Evernote 记笔记、一边用 Chrome 浏览器查阅相关资料。
在一个屏幕内做三件事,区区 9.7 英寸的 iPad 肯定是不够的。
拯救 iPad,用更大的画布
从新推出的 iPad Pro 可以看出,苹果为了将 iPad 打造成一个适合办公的工具,作出的最重要改变就是放大屏幕。
由于采用 4:3 的屏幕比例,iPad Pro 的实际显示面积超过了 15 英寸以外的所有 MacBook。当它同时展示两个应用时,每个应用的展示面积都与 9.7 英寸的 iPad 相当。
为了更好地工作,苹果还像微软 Surface Pro 一样为 iPad Pro 准备了外接键盘与手写笔。从现场演示看,这款手写笔能够很好地模拟真实运笔时的效果。
无论是手写笔,还是键盘,苹果其实都在强化 iPad 的输入方式。手指触摸输入虽然可能更直观,但是在效率和准确性上比起工具还是差了一大截。
拯救 iPad,吸引“工具”
三家公司的高管在今天凌晨登台为 iPad Pro 演示应用,分别来自:微软、Adobe 和医疗创业公司 3D4Medical。
微软 Office
在昨天的苹果发布会上,微软展示的 Office 套件,还有一些之前在 Windows 版本所没有的新功能。
例如支持苹果触控笔的模糊手势。在 iPad 版 Office 上手绘一些图案,例如圆形,应用会自动修正成一个正圆,手绘的“剪头”,Office 则会识别成标准的流程图效果。
再比如,用户能够同时打开两个不同的 Office 应用分屏使用,这两个应用之间的数据也是连通的,用户甚至可以将 Word 的文字内容直接拖拽到 PPT 上。
Adobe Photoshop
和 Office 一样,在 iPad 上的 Adobe Photoshop 也提供了模糊手势的支持功能,所以手绘的几何图案将会自动修正成标准的图形。
排版也变得简单了,只需要用手指拖拉屏幕上面的图片,调整字体,在现场演示中,一分钟就能完成排版。
而 Photo Shop Fix 是一个新的功能,有点像美图秀秀的智能修图功能,例如能够将人嘴角上扬的角度进行调整。
3D4Medical
相比起微软和 Adobe,3D4Medical 这家创业公司提供的应用看起来应用范围更加垂直——它是专门为医生提供高清晰度的人体结构演示,图像能够 3D 展示,主要是医疗教学用途。
有了 3D4Medical,iPad 也能成为医生教学用的平板电脑。
但目前,关于 iPad Pro 究竟是个多称职的工具,我们所知道的还非常有限。
比如办公场景下不可避免地来回在多个应用间处理不同格式的内容,它们的表现无从得知。而诸如从多个不同来源添加附件再发送出去这样看上去很小但又非常重要的功能,也不知道新系统能处理得多好。
微软和 Adobe 的演示已经可以说明苹果在争取开发者支持上有多认真。微软是苹果的长期竞争对手,Adobe 也因苹果封杀 Flash 与之交恶已久。
新硬件和新系统的到来有希望像 2010 年让 iPad 重回工具开发者的关注重点。
“iPad 是我们对未来个人电脑的想象。”发布会上,库克如此谈到 iPad 的定位。这也是开卖 5 年来,iPad 第一次看上去像是未来的个人电脑。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